地处湖北省西南部长江上游与中游分界处的宜昌市,是湖北省辖地级市,这座城市的地形是以山地为主的,宜昌市的地貌类型包括山地、丘陵和平原,分别占总面积的69%、21%和10%,整体地势特征为“七山二丘一平”。宜昌市的海拔高度差异较大,最低海拔为枝江市杨林湖的35米,最高海拔为兴山县的仙女山2427米,市区海拔约为50-75米。这种地形特征使得宜昌市在气候、水文和生态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。宜昌市的总面积约为2.1万平方千米,拥有常住人口392.4万,2024年的GDP为6191.12亿元,其人均GD...
地处湖北省西南部长江上游与中游分界处的宜昌市,是湖北省辖地级市,这座城市的地形是以山地为主的,宜昌市的地貌类型包括山地、丘陵和平原,分别占总面积的69%、21%和10%,整体地势特征为“七山二丘一平”。宜昌市的海拔高度差异较大,最低海拔为枝江市杨林湖的35米,最高海拔为兴山县的仙女山2427米,市区海拔约为50-75米。这种地形特征使得宜昌市在气候、水文和生态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。宜昌市的总面积约为2.1万平方千米,拥有常住人口392.4万,2024年的GDP为6191.12亿元,其人均GDP为157776元。
湖北省中南部、长江中游、江汉平原腹地的荆州市,它也是湖北省辖地级市,它的地势西高东低,由低山丘陵向岗地、平原逐渐过渡。江汉平原是由长江及其支流汉江长期冲积形成的大片平原地形,地形平坦开阔,河流密布。荆州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,四季分明、热量丰富、光照适宜、雨水充沛。荆州的地理特征对其农业发展有着天然的优势,素有“鱼米之乡”和“中国粮仓”的美誉,是国家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基地和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。荆州市的总面积为1.41万平方千米,现有常住人口513.55万人,2024年的GDP为3505.99亿元,人均GDP为68270元。
展开剩余65%宜昌市与荆州市是湖北省长江中上游区域的一对邻居城市,宜昌市的人口数量只有荆州市的76.4%,但GDP却是荆州市的176.59%,这个经济数据上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。荆州市在经济发展上到底有哪些劣势呢?解放初期,荆州市被列为长江上的分洪区,所以该地区的产业布局比较少。而且荆州市的产业结构也比较失衡,荆州是以农业为主导的城市,其工业化严重滞后,农产品加工率低,缺乏高附加值产业。尽管荆州小龙虾产量占全国较大份额,但深加工企业稀缺,利润多流向其他品牌化地区。传统工业如纺织、化工、汽车零部件等也面临转型乏力的问题。
另外,湖北省这些年重点发展的是一主(武汉)两副(襄阳宜昌)城市,而荆州市地处一主的武汉和两副之一的宜昌之间,并未能纳入省域的核心交通网络里。而且荆州市部分地区处于历史上的分洪区,其土地松软,建设高铁可能需要投入更多技术和资金来解决地基稳固等问题,而且可能需要占用大量农田,架设数量庞大的桥梁,这就大大地增加了建设难度和成本。此外,荆州的城市地形有较多的河流、湖泊等水系分布较多,这也增加了高铁线路规划和建设的难度。正是这样的客观原因条件,沪汉蓉高铁就特地绕过了荆州,导致其在高铁时代被边缘化。
其次,产业结构失衡也是荆州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问题。荆州以农业为主导,工业化滞后,农产品加工率低,缺乏高附加值产业。尽管荆州小龙虾产量占全国较大份额,但深加工企业稀缺,利润多流向其他品牌化地区。传统工业如纺织、化工、汽车零部件等也面临转型乏力的问题,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低。当然,荆州市的人才流失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。由于经济发展滞后,荆州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,这就进一步的制约了其经济发展动力。相反,以山地地形为主的宜昌市拥有丰富的水电与矿产资源,这使得宜昌的经济发展如鱼得水。
山地为主的城市宜昌其支柱产业包括绿色化工;装备制造;新能源与新材料;生物医药;清洁能源等。并依托水电资源,发展风电、光伏等清洁能源项目,推动能源结构优化,目标建设“清洁能源之都”。而且宜昌市也是湖北省的“一主两副”战略核心城市,省域副中心城市,能够持续获得战略性资源配置。还有宜昌的区位优势也比较明显,坐拥长江黄金水道与“川鄂咽喉”的战略要冲,形成了水陆空立体化交通网络,为宜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。正是因为宜昌市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多许昌股票配资,而荆州市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劣势多,所以人口多的荆州GDP只有人口少的宜昌一半多一点。
发布于:湖北省